小引:1937年12月13日,日军侵入南京,对南京进行了长达40多天灭绝人性的烧杀淫掠,平民和放下武器的中国军人被集体枪杀、焚烧、活埋,妇女遭到蹂躏残害,儿童死于非命,共计30万同胞惨遭杀戮,而有一群在宁的外国人却奋不顾身的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设立了安全区,分设25个难民收容所,拯救了近30万的难民,身为安全区主席的拉贝自然是居功至伟。
1882年11月23日,约翰·拉贝(John H. D. Rabe)出生于德国汉堡市,14岁时,作为船长的父亲因病去逝。初中毕业后,拉贝不得不中断学业,在一家出口商行当伙计,后前往非洲东南部的葡萄牙殖民地莫桑比克的一家英国公司工作数年。
1908年8月2日,26岁的拉贝从德国汉堡启程,8月18日到达北京,未婚妻道拉(多拉·拉贝)也随后来到北京,1910年10月,他们在北京结为伉俪。出于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他收集了大量有关北京的照片和绘画,并附以对近代北京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详细记录。
1911年,拉贝应聘到位于北京东城苏子胡同的德国西门子驻北京分公司做会计兼文书。先后在北京、天津分公司工作,期间曾短暂回国。
1931年,拉贝因工作调动,来到了南京,搬进了南京广州路小桃园10号别墅,11月,开始书写《拉贝日记》。1934年,在中国的众多西门子职员的子女都面临着入学教育的问题,所以牵头在自己的别墅旁边修建一所德语学校。
1933年,希特勒上台成为德国元首,不久改组并建立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即纳粹党),规定每一个德国人都必须加入此党,1934年,拉贝被迫也加入了德国纳粹党,数年后正是纳粹党的身份让他能够收容难民,也帮助他在南京沦陷后有了与日军交涉的底气。
1937年8月,日军进攻南京前夕,在北戴河度假的拉贝赶回南京,11月22日,随着战事临近,拉贝被守护在南京的传教士、教授、医生、商人推选为南京安全区主席。安全区内设25个难民收容所,聚集了近30万难民。其中“西门子”难民收容所为拉贝租住在南京市广州路小粉桥1号的院子,收留了600多个附近的居民,丁永庆、宗有琴、李世珍,当年都在这里得到过拉贝的保护。
1938年1月16日,拉贝在日本大使馆便宴上的发言中说:“由于我们委员会的绝大多数委员以前一直在这儿从事传教工作,他们一开始就把战争期间不离开自己的中国朋友视为自己基督徒的责任……这就是促使我们这些外国人坚持留在这里,试图帮助遭受苦难的中国人的原因。
1938年2月,西门子总部迫于压力召回了拉贝。难民收容所的难民们在他宅邸的院子里排队向拉贝三鞠躬,献给他一块写着“您是几十万人的活菩萨”的大红绸布。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对拉贝给予了高度评价,中国国民政府授予拉贝三色彩玉勋章。
1938年4月15日,拉贝回到德国,连续举行报告会。6月8日,写信给希特勒,提交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报告,但报告当时没有公开(一般认为,由于德日为盟国,故德国当局禁止他发表在南京的所见所闻)。之后,他甚至一度被盖世太保逮捕,同时带走了6本日记和传教士约翰·马吉拍摄的影片胶卷。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拉贝因曾是纳粹党员而先后被苏联和英国逮捕。1946年6月,在证实没有犯错之后被同盟国去纳粹化和释放,但拉贝只能在西门子公司担任办事员和译员,生活拮据,拉贝一家住在西门子城一间小房子里。
1948年,拉贝生活艰难到了仅能给孩子煮菜汤、大人啃干面包、全家一度濒临饿死的地步。消息传来,不几日,南京市民募捐1亿元,经国民政府批准按市价2000美元转汇至德国援助拉贝。
1950年1月5日中午,拉贝在柏林的公司突然中风,晚上去世,享年68岁。日记资料由他的孙子保存。亲人将他安葬在柏林西郊的威廉皇帝纪念教堂墓地。 后墓碑存放在柏林外孙女的车库里,1997年,拉贝墓碑经中国驻德国大使的请求将墓碑赠送给了南京。
1996年12月,《拉贝日记》由拉贝的外孙女莱茵·哈特夫人奉献给世人。对于这些揭露日军南京大屠杀罪行的重要证据,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的7位德文教师进行了整理翻译,于1997年10月《拉贝日记》中文版在南京得以公开出版,《拉贝日记》共有20本。关于南京大屠杀的记录为其中的10本。是他在1937年9月19日至1938年2月26日撰写的日记,共2460页,名为《敌机飞临南京》(Feindliche Flieger Über Nanking)“战时日记”,记录了他亲身经历的这一段历史,被公认为是研究南京大屠杀事件数量最多、保存得最为完整的史料。
2009年,“中国缘·十大国际友人”评选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发起并联合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和国家外国专家局共同主办,由国际在线网站承办,新浪网独家协办。评选百年来对中国贡献最大、最受中国人民爱戴或与中国缘分最深的国际友人。活动历时一个多月,投票数达到5600多万,拉贝名列第二位,仅次于白求恩。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